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

原创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野和田2005年拿到博士学位后,在日本国内外辗转多个博士后岗位,始终找不到稳定的教职,类似的遭遇在日本科研圈并不罕见,有些报道过分强调薪酬问题,导致这些学者被误解,甚至被骂“卖国贼”。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野和田2005年拿到博士学位后,在日本国内外辗转多个博士后岗位,始终找不到稳定的教职,类似的遭遇在日本科研圈并不罕见,有些报道过分强调薪酬问题,导致这些学者被误解,甚至被骂“卖国贼”。

岛袋隼士在名古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,毕业后他发现,日本在这个领域的正式岗位屈指可数,来到云南大学后,他不仅成为助理教授,还申请到了比日本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经费。

数据更能说明问题,2018年的统计显示,日本科研投入金额仅为中国的七分之一,日本大学中40岁以下教员的比例,2016年时已降至23.4%,到2023年,日本在“排名前10%的高引用率论文”中仅排第13位,甚至落后于伊朗。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年轻学者在日本面临的困境很具体,服部素之来自东京大学,他指出,日本年轻学者可能要熬十年才能独立带项目,而在中国,只要有能力,三年就能做自己的课题。

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近十年来教授人数翻了一番,这种扩张与日本高校的编制紧缩形成对比。日本的科研岗位增长缓慢,年轻人晋升通道狭窄。

展开全文

除了岗位和经费,退休政策也是关键因素,日本规定科研人员必须在65岁退休,而中国为资深学者提供了延续科研生涯的机会,67岁的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上田多门退休后加入深圳大学,正是看中了这一点。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当然中国的科研环境也充满竞争。野和田基晴感受到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通过率已从20%降至15%,在浙江大学工作的高畑亨教授,就遇到过经费申请遇阻、论文难发表的困境。

但成功者能获得可观回报,这不仅体现在收入上,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应用,某生物团队在日本因资金耗尽几乎停滞,来到中国后半年实现商业化,销售额破亿。

野和田基晴还提到一个细节: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,让学者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便捷,需要讨论问题时,随时可以发起群聊,这种高效协作在日本很难实现。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面对“技术流出”的担忧,岛袋隼士的回应很务实,他研究的是天文学,属于基础科学,本身就是全人类共享的知识,不存在“偷与不偷”的问题,基础科学研究很难直接变现,更多是理论探索。

从全球创新格局看,日本的排名确实在下滑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的报告显示,日本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3位,而根据《自然》杂志的数据,全球前20强科研城市中,中国已占据10个席位。

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策略也在不断完善,各地推出的“孔雀计划”“海聚英才”等政策,为顶尖人才提供安家补贴、启动资金和研究团队,苏州高新区已有600多家日本企业落户,其中95%设立了研发中心。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不过也要看到,不是所有来中国的学者都能如愿,高畑亨教授的经历说明,这里同样需要实力和成果说话,科研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低于日本,只是评价体系和机制不同。

人才流动本身是中性的现象,对日本来说这反映出其科研体制面临的挑战——岗位不足、经费紧张、晋升困难,对中国而言,如何真正识别和用好这些人才,也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

服部素之观察到,中国学习了美国高校的运营模式,更重视年轻人的自主性,评聘教授的时间也更短,这种机制给了年轻学者更多机会,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。

科研环境的优劣,最终要看能否让学者专心做研究、出成果,野和田基晴虽然觉得竞争激烈,但他在山东大学找到了稳定的教职,能够持续开展自己的研究,这对他来说,比在日本四处寻找短期岗位要好得多。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从这些日本学者的选择中,可以看到两个国家科研生态的差异,日本更注重资历和年功序列,中国更看重成果和效率,这种差异没有绝对的好坏,但对处于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者来说,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机会。

人才的跨国流动会继续,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常态,对学者个人而言,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是理性决策,对国家来说,如何创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,才是长远之计。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说实话,这些日本专家来中国真不全是图钱。我在日本研究所待过五年,那边年轻学者想独立带队?熬到40岁都不一定有戏,国内现在给资源太痛快了,只要项目靠谱,实验室、经费、团队配置一步到位,藤岛昭团队的光催化技术能在半年内落地污水处理厂,这效率放日本光是层层审批就能拖三年。 ”

“作为在日读博的留学生,最近导师都劝我们关注中国机会,日本科研经费年年砍,文科省还搞“精英大学”战略,结果钱全堆给几个名校,普通高校实验室设备老化得比教授头发还严重,中国去年研发投入接近8000亿美元,几乎是日本三倍,这差距谁不心动?”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“远藤常博带来的正弦波技术让国产空调节能效率提了20%,这说明啥?人家带着真本事来,我们给足舞台,双赢啊!有些网友酸“技术泄露”,可现在全球科研早就是你中有我,华为还在日本设研究所呢。”

“别看日本网民骂“卖国贼”,其实自己人也慌。去年京都大学一个团队被深圳挖走,日媒哀嚎“金字塔尖崩塌”,要我说,人才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,谁家环境好就去哪儿,科学还分啥国界? ”

原创             大批日本专家,抛弃日本涌入中国,表面为了赚钱,实则另有目的?

“国内高校“非升即走”压力也不小,但至少年轻学者能冲一把。日本那种论资排辈太窒息了——40岁以下教授比例不到24%,诺奖得主真锅淑郎都吐槽“要会察言观色”。咱们的“孔雀计划”直接给安家费、配实验室,换我我也来!”

“别光吹捧,也有隐患,个别地方为抢人开出天价待遇,结果项目烂尾的案例不是没有,留住人才要靠长期制度保障,不是靠撒钱,另外日本基础研究底蕴还在,咱们在原创性上还得埋头追。”

如果你是科研工作者,更愿意留在国内卷,还是去海外发展?为什么?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iwpa.cn/50615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