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

3吨巨弹轰塌乌军防线!300人集体投降,红军城溃败真相令人咋舌

2025年11月初,俄乌战场风云突变,一场震撼世界的军事行动在红军城上演。俄军动用FAB-3000巨型航弹对乌军阵地展开“清场式”打击,瞬间将乌军防线撕开一道巨大缺口,随后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乌克兰第25旅士兵集体投降,这场大规模投降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
2025年11月初,俄乌战场风云突变,一场震撼世界的军事行动在红军城上演。俄军动用FAB-3000巨型航弹对乌军阵地展开“清场式”打击,瞬间将乌军防线撕开一道巨大缺口,随后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乌克兰第25旅士兵集体投降,这场大规模投降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
一、FAB-3000巨型航弹:战场“死神”降临

俄军此次出动的FAB-3000巨型航弹,堪称战场上的“死神使者”。每一枚都重达3吨,当这些庞然大物从苏-34战斗轰炸机的高空呼啸坠落时,其产生的破坏力堪称恐怖。爆炸声几公里外都能清晰听见,仿佛是死神在咆哮。

红军城东南部的乌军阵地首当其冲,接连被巨大的火球吞噬。浓烟如同一头愤怒的巨兽,迅速升起数百米高,遮天蔽日。爆炸过后,原本构筑得看似坚固的防御工事瞬间化为乌有,地面出现了一个个巨大的弹坑,仿佛是大地被死神狠狠地撕开了一道道伤口。

乌克兰第25机械化旅的士兵们躲在战壕里,感受着地面剧烈的震动,每一次爆炸都如同地震来袭,让他们胆战心惊。有幸存士兵后来回忆道:“那感觉就像世界末日来临,每一次爆炸都让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,仿佛下一秒就会被死神带走。”

俄罗斯空天军在这次攻击中采用了巧妙的轮番轰炸战术。图-22M3远程轰炸机负责对乌军后方指挥所和补给点进行精准打击,切断乌军的指挥中枢和物资供应线;而苏-34战斗轰炸机则专注于前线阵地的清除工作,如同锋利的手术刀,将乌军的防线一点点切割。这种配合天衣无缝,让乌军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,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。

3吨巨弹轰塌乌军防线!300人集体投降,红军城溃败真相令人咋舌

展开全文

二、地面推进:步步紧逼,各个击破

在空军的强大火力支援下,俄军地面部队迅速展开行动。在红军城第8区,俄军地面部队趁着空中打击的有利效果,如猛虎下山般迅速向伊万·马泽帕街推进。这里的街道两侧原本都是残破的建筑物,乌军利用这些建筑布置了大量狙击点,试图给俄军造成杀伤。然而,在俄军的强大攻势下,这些狙击点很快就被一一清除。

迪纳斯和砖厂区域的战斗则更为激烈。俄军坦克部队在步兵的紧密配合下,如同钢铁洪流般逐个清理建筑物内的抵抗力量。坦克的炮火轰鸣,步兵的枪声不断,每一栋建筑物都成为了激烈的战场。到11月1日晚,这些关键据点完全落入俄军控制之中,乌军的防线被进一步压缩。

运输医院附近的乌军不甘心失败,曾试图组织反击,但他们的行动很快就被俄军炮兵部队压制。俄罗斯军方使用了温压弹等先进武器,这种武器在爆炸瞬间会产生高温高压,对藏匿在建筑物内的乌军造成了严重杀伤。一时间,乌军的反击势头被彻底遏制,只能龟缩在阵地中,等待命运的裁决。

米尔诺格勒地区的战斗同样不轻松。中央矿区地形复杂,乌军利用矿道作为隐蔽通道,试图与俄军展开游击战。然而,俄军早有准备,派出工兵部队,配合特种部队逐段清理这些地下设施。工兵们小心翼翼地排查每一个角落,特种部队则负责消灭残余的抵抗力量。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,5/6号矿区的争夺持续了整整两天。乌军在这里布置了大量雷区,试图延缓俄军的推进速度。但俄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先进的排雷设备,逐渐突破了雷区的封锁。随着后勤补给线被切断,守军的弹药逐渐耗尽,他们的抵抗也越来越微弱。

3吨巨弹轰塌乌军防线!300人集体投降,红军城溃败真相令人咋舌

三、乌军被围:指挥失误,陷入绝境

乌克兰第25旅的士兵们发现,他们陷入包围的过程十分突然。10月31日,原本驻守在利西夫卡东部的乌军第32旅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撤离了阵地。这一撤退使得第25旅的侧翼完全暴露,如同一个巨大的缺口出现在了他们的防线旁。俄军装甲部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迅速切入,切断了该旅的退路。等第25旅指挥官反应过来时,他们已经被三面包围,陷入了绝境。

通讯中断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。士兵们无法与上级指挥部取得稳定联系,各作战单位之间也难以协调行动。无线电里充满了杂音,偶尔传来的指令也互相矛盾,让士兵们不知所措。他们不知道该听从谁的指挥,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,只能在这混乱的局面中苦苦挣扎。

食物和饮水的短缺开始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。一名投降士兵后来回忆,他们连续两天只能靠半块饼干维持体力,饥饿和口渴让他们头晕目眩。阵地上唯一的水源是一处积攒雨水的水坑,水坑里的水浑浊不堪,还散发着刺鼻的气味,但士兵们为了生存,不得不硬着头皮喝下去。

医疗物资的匮乏更是让人绝望。伤兵只能使用最简单的绷带进行包扎,缺乏止痛药和抗生素。重伤员在痛苦中呻吟,却无法得到及时的后送治疗。许多伤兵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救治,最终在痛苦中死去,这让其他士兵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。

3吨巨弹轰塌乌军防线!300人集体投降,红军城溃败真相令人咋舌

四、心理攻势:瓦解防线,集体投降

俄军似乎察觉到了乌军的困境,加强了心理攻势。他们通过扩音器用乌克兰语喊话,劝告守军放下武器,承诺会给予他们人道对待。同时还用无人机投下传单,上面印着投降士兵受到救治的照片,让乌军士兵看到投降后的希望。

11月2日凌晨,第一波投降事件发生在苏霍戈亚拉地区。12名乌军士兵举着白布,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向俄军阵地。他们双手高举,按照俄军指令脱下防弹衣和头盔,脸上充满了恐惧和无奈。这些士兵向俄军审讯人员透露,他们的指挥官曾承诺援军会在48小时内到达。他们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坚守着阵地,但期限过后,不仅没有看到援军的身影,连补给物资的影子都没见到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指挥官本人早已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后方。通过无线电下达命令时,背景音里甚至能听到汽车引擎声,说明他们随时准备继续后撤,根本不顾士兵们的死活。

投降士兵中有一位名叫维亚切斯拉夫的中士,他主动提出可以返回劝降仍在抵抗的战友。在获得俄军安全保证后,他带着扩音器,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向友军阵地。“他们给我们食物和水了!”维亚切斯拉夫对着自己曾经的战友喊话,“别相信那些军官的谎言,他们早就抛弃我们了!”起初还有枪声从乌军阵地传来,但很快停止了。显然,守军也在犹豫是否要继续抵抗,他们已经对指挥官失去了信任。几个小时后,第一个举着白旗的士兵走了出来,随后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,投降的士兵越来越多。

到11月3日中午,约有300多名乌军士兵选择了投降。他们排成纵队,在俄军监视下走出阵地,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。投降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,俄军士兵对每位投降者进行仔细搜身,没收所有武器和通讯设备,确保安全。随后给他们发放基础口粮和饮用水,让这些饥饿和口渴的士兵感受到了人道的关怀。一些伤势较重的俘虏得到了紧急救治,俄军医务兵在现场搭建了临时救护点,对重伤员进行输液和包扎。这一幕被随军记者拍摄下来,向世界展示了俄军的人道主义精神。

3吨巨弹轰塌乌军防线!300人集体投降,红军城溃败真相令人咋舌

五、真相浮出:指挥混乱,溃败难免

乌克兰军方试图淡化这一事件,基辅方面声称这只是战术调整,否认红军城防线已经崩溃。但前线的实际情况与官方说法存在明显出入,卫星图像显示,乌军防线正在大幅后退,战场上的溃败迹象已经无法掩盖。

俄罗斯国防部适时公布了俘虏采访视频。在视频中,投降士兵斯坦尼斯拉夫详细描述了被围期间的艰难处境。他提到指挥官曾经威胁逃兵将被就地处决,让士兵们不敢轻易撤退。但当他们陷入绝境时,指挥官却自己先逃跑了,这种行为让士兵们感到无比愤怒和失望。

与此同时,俄军继续向红军城中心区域推进。高层建筑区的战斗转为巷战模式,双方逐栋争夺建筑物的控制权。无人机在城区上空盘旋,为俄军提供实时战场情报,让俄军能够准确掌握乌军的动向。在米尔诺格勒,乌军的撤退变得更加混乱。士兵们丢弃了大量重型装备,包括还有弹药的反坦克导弹。这些装备后来被俄军缴获并公开展示,成为了乌军溃败的铁证。

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,乌克兰第25旅被包围的真相逐渐清晰。不仅是后勤保障出现问题,指挥系统的混乱也是导致这次溃败的重要因素。投降士兵的证词显示,他们曾经多次请求撤退许可,但均未得到明确答复。上级指挥部似乎更关心舆论影响,而非士兵的实际生存状况。战场上遗留的乌军日记记录下了最后时刻的心情,一位士兵在1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:“今晚可能是最后一夜,我们已经三天没有收到任何指令了。”这句话充满了绝望和无助,也揭示了乌军溃败的必然性。

这场发生在红军城的战斗,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,更是一场人性与指挥能力的考验。俄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、巧妙的战术和人道的关怀,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。而乌军则因为指挥失误、后勤保障不力和士兵士气低落,最终走向了溃败。这场战斗也再次提醒我们,在战争中,士兵的生命和权益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,而指挥官的决策和指挥能力则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iwpa.cn/49736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