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

原创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科技梦的起点科技这东西,向来是国家强弱的分水岭。尤其是那些能改变未来的产业,谁先抓住谁就占上风。回看历史,英国 靠蒸汽机 成了工业革命 的老大,美国 靠电力和计算机 站上了20世纪的顶峰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科技梦的起点

科技这东西,向来是国家强弱的分水岭。尤其是那些能改变未来的产业,谁先抓住谁就占上风。回看历史,英国蒸汽机成了工业革命的老大,美国靠电力和计算机站上了20世纪的顶峰。

到了80年代,半导体技术成了新战场,芯片作为信息时代的命根子,光刻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这玩意儿是通过光学系统把电路图案刻到硅片上的家伙,精度越高,芯片就越牛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改革开放刚起步的中国,心里清楚得很,要想不被落下,就得在科技上硬起来。1978年,邓小平一句话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,给全国定了个调子。政府开始砸钱搞高科技项目,半导体产业自然是重头戏。光刻机成了突破口,国家组织了一帮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,打算自己干出一台能跟国际掰手腕的机器。

展开全文

那会儿,北京的科研院所成了主阵地。1985年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搞出了BG-101步进式光刻机,用的是436纳米的G线光源,能做出当时还算拿得出手的芯片。这在国际上不算最顶尖,但对中国来说,可是从零到一的跨越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要知道,当时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起飞,美国的英特尔日本东芝都在猛推技术,光刻机从老式的接触式、接近式,进化到步进式,特征尺寸越缩越小。中国要是跟不上,未来就只能看别人脸色。

BG-101的成功不是白来的。科研团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硬是啃下了这块骨头。国际上对中国技术封锁,先进设备和材料拿不到,他们就靠国产零件一点点试。当时的实验室简陋得很,但干劲十足。这台机器的诞生,不光是技术上的胜利,更是国家信心的一次提振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1986年,国家还推出了“863计划”,专门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这些前沿领域。光刻机项目被列为重点,承载着科技自立的希望。BG-101的出现,让很多人觉得,中国在半导体这块儿有戏了。可惜,事情没那么简单,后面的事儿证明,光靠热情和技术突破还不够。

当年的光刻机项目:辉煌与遗憾

光刻机这东西,说白了就是半导体产业的命根子。80年代,全球芯片制造进入快车道,步进式光刻机成了主流,能让芯片的线宽缩到微米级别。中国科研团队也没闲着,紧盯着这个方向。1985年,BG-101横空出世,这台步进式光刻机用436纳米G线光源,能满足当时不少芯片的生产需求。别看现在这技术听着有点落后,那时候可是实打实的突破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研发这台机器的,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的一群人。条件艰苦,设备简陋,但成果硬气。BG-101不仅证明了中国能造光刻机,还让国际上刮目相看。要知道,当时的美国和日本都在这领域玩命投入,中国能挤进这个圈子,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可好景不长,这项目没多久就断了。原因挺复杂,里里外外都有份儿。先说内部,80年代中国的经济底子薄,国家虽然想搞科技,但钱包撑不住。光刻机这种烧钱的项目,研发到一半发现后续资金跟不上,设备老化了修不起,维护成本也高得吓人。再加上技术管理有点乱,人员流动带走了不少经验,关键资料没留好,知识积累断了档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外部环境更糟。80年代末,冷战还没彻底结束,西方国家通过多边出口管制委员会(CoCom)对中国卡得死死的。光刻机需要的精密零件和先进材料,进口渠道基本被堵死。国际合作也没戏,科研团队只能靠自己手头的资源硬撑。

到了1992年,项目实在扛不下去了,国家开了个会,拍板决定停掉。BG-101的光芒就这么暗了下去,中国在光刻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没了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项目一停,影响立马就出来了。光刻机这东西,不是你想重启就能立刻捡起来的。技术断了,人才散了,想再追上就难了。1990年代,全球芯片需求爆炸,光刻机的重要性蹭蹭上涨。可中国这边,因为早年停了项目,自主研发的路断了,只能靠进口。那时候,西方已经把高端光刻机市场攥在手里,荷兰ASML慢慢成了老大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后续发展:从遗憾到“卡脖子”

光刻机项目停了之后,中国半导体产业就掉队了。1990年代,芯片越来越重要,全球市场被美国、日本和欧洲的企业把持。ASML靠着极紫外光(EUV)技术,把光刻机推到了新高度,能做出7纳米甚至更小的芯片。

中国这边呢?因为没自己的光刻机,只能买别人的二手货。1996年,瓦森纳协定一签,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更严了,能买到的设备永远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两代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到了21世纪,芯片成了智能手机、电脑、国防装备的核心,光刻机的地位更是没法替代。可中国因为早年的断档,始终没法在高端光刻机上站稳脚跟。2010年代,美国开始加大技术封锁,ASML的EUV光刻机直接不卖给中国。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,面对设备短缺和高成本,只能干着急。80年代的遗憾,到这时候彻底成了西方手里的底牌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不过,中国也不是坐着等死。2000年代,国家意识到光刻机这块儿不能老靠别人,开始重新布局。2002年,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成立,专门干光刻机研发。2007年,他们搞出了365纳米深紫外(DUV)光刻机,能做90纳米的芯片,算是填了个空白。

到了2023年,有消息说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快要交付市场了。这一步步走来,虽然慢,但总算有了点起色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可现实还是挺残酷的。高端光刻机,尤其是EUV这一块儿,技术壁垒高得吓人。光源、镜面、投影系统,每一块儿都是硬骨头。ASML能走到今天,靠的是几十年积累和全球供应链支持,中国想追上,没个十年八年怕是够呛。加上西方封锁不松口,设备和材料进口都受限,研发难度更是翻倍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好在,中国在别的领域证明了自己能行。新能源汽车现在全球占比超60%,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破5800亿,量子计算也挤进了国际前列。这些成绩说明,只要集中资源干一件事儿,中国还是有翻盘的潜力。现在国家通过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,给芯片和设备研发输血,科研团队也在加班加点。虽然差距还在,但方向是明的。

原创             中国80年代下马的高科技项目,没想到竟成为今天西方卡脖子的关键

现如今,中美科技博弈越来越白热化。2024年,ASML表态说会在合规的前提下继续服务中国客户,但出口限制没啥松动。光刻机这块儿,成了双方较量的焦点。中国这边,工程师们埋头苦干,想把技术搞出来,可EUV的复杂性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。

未来要想破局,研发投入得持续加码,人才培养和供应链也得跟上。适度的国际合作或许能帮一把,但80年代的教训告诉我们,核心技术还是得攥在自己手里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iwpa.cn/26469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