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各国疲于应对能源危机、通胀压力和阵营对立时,越来越多分析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2022年初的立场选择——那个曾被西方广泛质疑的”中立政策”,如今看来蕴含着令人深思的战略远见。

时间回到2022年2月,当欧美国家纷纷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时,中国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:既拒绝谴责俄罗斯,也明确反对战争升级,同时强调各国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。这一“中立”的立场,在当时遭到西方舆论的猛烈批评。
但经历三年博弈后,这个选择的深层逻辑逐渐清晰:
中国预见到长期消耗战将重塑全球秩序,避免选边站队才能保留调解空间;
在美欧与俄罗斯彻底对立的情况下,保持与各方对话渠道成为独特优势;
“全球安全倡议”倡导的共同安全理念,正在获得更多发展中国家认同。

对比这三年各方的处境变化,更能理解当下”觉察到不对劲”的深层原因:
欧盟国家在追随美国制裁后,遭遇了剧烈的能源价格波动和去工业化冲击。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为能源成本付出沉重代价,而美国企业却以高出四倍的价格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。
美国虽然通过军售和能源出口获利,但过度战略投入削弱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注意力。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:”俄乌战争让美国不得不从印太分心,这恰恰是利于中国的战略局面。”

反观中国,在保持与俄正常贸易的同时,成功维系了与欧洲的经贸往来。2023年中欧贸易额仍维持在8000亿美元规模,中国汽车、光伏产品对欧出口反而实现大幅增长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全球南方国家在这场冲突中的立场变化。印度继续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原油,巴西总统卢拉呼吁组建”和平俱乐部”,沙特等中东国家拒绝在美俄间选边站队——这些现象表明,中国坚持的”不卷入、促和谈”立场,实际上代表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声。

当战争的硝烟仍未散去,制裁的反噬效应持续发酵,各国终于意识到:中国当初选择的独立自主外交路线,不仅维护了自身发展利益,更为解决全球性危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
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选边站队,而是基于长远考量的战略定力。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,这种拒绝被卷入对抗漩涡的智慧,或许正是这个动荡时代最稀缺的政治资源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